
高出地面的古寨墻

班溝遺址碑
初識班家古寨,是在幾天前的一個上午。
當時,我們到孟津縣朝陽鎮探訪班超墓,然后又去了位于小浪底鎮的班溝村,想尋找與班超及其家族相關的線索。剛到村口,58歲的許明就指著路旁一塊不起眼兒的石碑說:“看,這兒是班家古寨,已經有7000年的歷史了!”
不經意間,班家古寨就這樣闖入了我們的視線。
許明是班溝村人,對這里的歷史非常熟悉。他說,班家古寨又稱班溝遺址,村民們簡稱其為班寨,是經文物部門確認的裴李崗時期古文化遺址。這里經常能撿到古老的碎陶片,還出土了裴李崗時期的石磨盤。
班家古寨位于村子東南,目前還有一段保存完好的南寨墻。我們穿過成片的玉米地,來到古寨跟前。許明說,這里位于瀍河中游,古寨四面環水,相當于一個獨立的城堡。如果遇到危險,寨里的人可以用一塊木板當橋,從南寨墻的豁口處出去,然后抽掉木板,到附近的班妤山上避難。
班妤山,就是班婕妤山。許明說,村民為了說著方便,還曾叫它卜魚山。
班婕妤何許人也?她是班超的祖姑、西漢時期漢成帝的妃子,以文才和美貌而出名,后因遭趙飛燕陷害,郁郁而終。
除了班妤山,今天的班溝村還有班家地、班家井、班家墳……也正因此,盡管這里已無班姓居民,但人們依然認定這里是班氏家族的祖居地。
關于這里最后的班家人,據村里的朱玉琢老人回憶,他的爺爺見過。那是清光緒三年(公元1877年),天下大旱,班家人和村里的鄉親們紛紛逃荒。后來,班家只回來了兩個男人,都病懨懨的,其中年長的男人對朱玉琢的爺爺說:“我們怕是熬不過去了,誰把俺倆裝殮埋葬,班家的地就歸誰。”
班家在班溝村的最后兩個人走了,不過,隨著班超家族被越來越多的人認識,班家古寨的傳奇也許剛剛開始。(洛陽晚報首席記者 張廣英 實習生 孟璐 文/圖)
|